時間:2017-06-09 點擊: 次 來源:《婁底日報》 作者:李曉容 - 小 + 大
【編者按】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,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。婁底的文化源遠流長,底蘊十分深厚。一直以來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,將其作為實現(xiàn)轉(zhuǎn)型、加速趕超的綠色動力和塑造城市精神、構(gòu)建和諧社會的幸福源泉。為進一步弘揚本土文化的精華,提升婁底城市軟實力,本報特開辟“文化園地”專欄,刊登本土文化專稿,體裁不限,歡迎讀者朋友踴躍賜稿。 婁底地名:生生不息的人文情結(jié) 不管你身處何位,都來自一個小小的地方;不管她、他、它聲名顯赫還是默默無聞,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地理標(biāo)識。故鄉(xiāng)的地名,是祖先遺留給你的不可替代的人文標(biāo)簽。 對別人來說,生你養(yǎng)你的那個小地方,可能就是“×××”幾個字;而對你來說,是長進了你血肉的山川形勝、風(fēng)土人情、親情鄉(xiāng)情。 翻開婁底的每個地名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都有不平常的來歷,有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和故事。如“新化”縣名,是1072年宋朝章惇勸降梅山成功后,朝廷把幾千年來的蠻夷之地———梅山納入管轄范圍,并將梅山腹地置新化、安化兩縣,謂“新歸王化”、“安歸王化”之意而來,距現(xiàn)在近千年。 又如“新化縣孟公鎮(zhèn)”與梅山神祇孟公菩薩有關(guān)。相傳孟公是個燒木炭的老人。一日,焚燒千年沉香木,香氣驚動了玉皇大帝。玉帝派天將下凡間調(diào)查,得知情況后,天將問孟公老人:“你是要官還是要利?”孟公回答:“什么都不想要,只想哪里涼快點就好!庇谑牵竦劬桶阉庠陂熑~樹下涼亭里。有人說,孟公是冶煉兵器的始祖,從梅山的歷史文化來看,“孟公”地名比“新化”更久遠。 還有雙峰縣走馬街,相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,坐騎在這里走失而得名。這樣的例子太多了,如雙峰、鎖石、七星、雷鳴洞、萬寶坪…… 一些地名因當(dāng)?shù)靥禺a(chǎn)或人文現(xiàn)象而揚名。如新化橫陽曾被稱“王爺山”,有“四川峨眉山的法,新化王爺山的打”之說,王爺山的武術(shù)遠近聞名。“走遍天下府,白溪好豆腐”,相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經(jīng)過白溪,吃了后所賜。幾百年來,白溪豆腐因水質(zhì)好、細膩可口聞名!霸缫铂樚粒挂铂樚。”瑯塘是資水沿途中的一個碼頭,這里曾建有一個大寺廟,敬奉著水神、關(guān)帝老爺、觀音菩薩等。在資水里放毛板船的人們,經(jīng)過瑯塘?xí)r,不管是早是晚,都要在此歇一晚,求菩薩保佑平安無事。因為瑯塘下游有2個險灘。“洛灘靈灘的人不種田,一年四季靠翻船”,瑯塘下的2個險灘———洛灘、靈灘,當(dāng)?shù)厝丝烤确皇欠N田過日子,說明灘險,船翻得多。“橋頭河白菜蘿卜不放鹽,呷起來清甜!钡莱隽藰蝾^河的白菜蘿卜水分足、甜,遠近暢銷!笆堇铩孜堇、花屋里”等地名是族群繁榮的歷史見證,是雕梁畫棟、飛檐走壁。“錫礦山”則完全是以礦產(chǎn)命名。這樣的地名,數(shù)不勝數(shù)…… 古梅山的歷史,是一部發(fā)展史,更是一部戰(zhàn)爭史,特別是王化之前,戰(zhàn)爭慘烈,從現(xiàn)存的地名可看出。寧鄉(xiāng)的司徒嶺,因司徒王仝得名。后唐明宗天成四年(公元929年),王仝帶領(lǐng)官兵圍剿梅山,被梅山瑤人誘入寧鄉(xiāng)、伏口交界處的九關(guān)十八鎖,全兵被殲,王仝被砍頭。馬騎著他回到驛頭鋪,被村民喊“怎么此人無頭?”人身立即從馬上掉下來,驛頭鋪原先叫“落頭鋪”,后改為“驛頭鋪”,那一帶都被叫作“司徒嶺”,建有司徒廟,用來紀(jì)念王仝舍身報國。 明朝朱元璋血洗湖南,在湘中各地都留下了“天子山”的地名和傳說。在新化有天子山,在漣源七星街也有。傳說都大同小異。大意是,天子在娘肚里將近3年6個月時,被無意中泄露天機。朱元璋為防止天下被奪,發(fā)兵剿殺。在漣源龍?zhí)劣小摆s毛坳”,因官兵追趕并殺死從娘肚里跳出來的被懷孕近3年6個月的毛毛而得名。 在新化紫鵲界有“殺人場”、“踩尸坳”、“死人嶺”、“紙錢界”(后為紫鵲界)。在漣源湄江有“揀頭山”(后為枧頭山)。這些地方曾經(jīng)都進行過慘絕人寰的殺戮,地名是歷史的見證。 “江西老表一把傘,來到湖南當(dāng)老板!薄皬]陵填湖廣”人口大遷移運動,大批江西人被迫背井離鄉(xiāng),拖家?guī)Э趤淼较嬷辛⒉轂闃?biāo)、落擔(dān)定居,他們成了各姓的始遷祖,以致婁底出現(xiàn)了很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。如漣源的楊家灘,最先由楊姓人落擔(dān)于此,建了楊家院子,后叫成楊家灘。新化的畢家巷、柯家巷等都是畢姓和柯姓始祖落擔(dān)定居之地。新化的奉家山因奉朝廷之命來鎮(zhèn)壓苗瑤起義的奉朝瑞而得名,奉見奉家山是“天下大旱,此地有收;天下大亂,此地?zé)o憂”的世外桃源,就定居下來,子子孫孫無窮也。 鄉(xiāng)音難改,故土難離。來到湘中的江西人,為了表達對故土的懷念,有些先祖還將所居之地起了與故鄉(xiāng)江西廬陵一樣的地名,流傳到今天的有如永豐、石馬、灘頭、賀家、走馬嶺、富田、古塘、蘇溪、柏樹、洋溪、沙江、大塘、石溪(石溪橋)、塘邊、大屋、大坪、坳上、長塘、白云庵、半山、九龍山、枧頭、桃林、安平寺、茶園、長塘、楊家、金盆、柞樹、曾家(增加)等。地名,對他們來說,是一劑思鄉(xiāng)的止痛藥。 還有一類姓氏地名,已不再是該姓族人居住。如筆者家鄉(xiāng)的“羅家”沒有一個姓羅的,“楊家”沒有一個姓楊的。這時的地名,僅僅標(biāo)志著她的來歷而已。 本地地名大匯萃,莫過于代代相傳的《資水灘歌》、《漣水船歌》、《南岳拜香歌》。沿途的一處灘礁、一座小山、一塊巨石、一座古橋、一棵老樹、一段傳說都一一記錄在冊,在代代相傳中,串起了對歷史和自然的敬重,描深了鄉(xiāng)愁的底色。 “千年土地八百主”。是啊,只有江山守得人老,沒有人守得江山老。在婁底,隨便走進一個鄉(xiāng)村,它的名字就被叫了幾百年。它們是一張張歷史的書頁、一條條文化的脈絡(luò)、一片片濃縮的鄉(xiāng)情。是故鄉(xiāng)大地的前世今生。 (本文原刊登于《婁底日報》2015年2月11日第二版)
|